梁珍宗,当代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践行者与探索者,1965年生于福建泉州,现居北京,自幼浸润于闽南文化沃土,少年时随当地名宿研习楷书,打下坚实的笔墨根基;青年时期负笈京华,先后受教于启功、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,系统研习真、行、草、隶诸体,尤以行草书成就斐然,其书法创作植根传统,融碑帖于一炉,既得晋唐法度之严谨,又具明清写意之灵动,形成了“雄浑中见雅逸,厚重中显灵动”的独特艺术风格,被誉为“当代碑帖融合的代表书家之一”。
师承渊源与风格演变
梁珍宗的书法之路,始于对经典的深度临摹与对传统的敬畏之心,早年从唐楷入手,遍临欧、颜、柳三家,楷书结体严谨,笔法精到,奠定了“以楷立骨”的基础;青年时期转攻“二王”行书,深研《兰亭序》《圣教序》的笔法与章法,同时旁涉米芾、王铎的行草书,汲取其“刷字”的率性与墨法变化,逐渐形成“行笔流畅、气韵贯通”的行书风貌;中年以后,他遍访碑林,于《张迁碑》《石门颂》等汉碑中体悟金石气韵,又将碑学的雄强与帖学的流畅相融合,提出“碑为骨、帖为肉,以情驭笔”的创作理念,风格趋于成熟,其书法演变轨迹清晰可见:从早期“尚法”的严谨规整,到中期“尚意”的自由挥洒,再到晚期“尚境”的浑然天成,每一步都体现着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的个性化表达。
书法技法核心特点
梁珍宗的书法艺术,以技法精湛、内涵丰富著称,其核心特点可概括为“用笔遒劲、结体奇崛、章法灵动、墨法丰富”。
用笔:刚柔相济,力透纸背
他主张“笔笔从心出,字字有来历”,用笔以中锋为主,侧锋为辅,提按分明,转折圆劲,楷书中善用“屋漏痕”“折钗股”笔法,线条如锥画沙、如印印泥,厚重而不失灵动;行草书中则融入“飞白”“绞转”技巧,笔势连绵不绝,如“行云流水”,既有碑学的金石气,又有帖学的书卷气,其用笔讲究“疾涩相生”,快笔处如“惊蛇入草”,慢笔处如“壮士拔山”,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视觉冲击力。
结体:欹正相生,险中求稳
结体上,梁珍宗打破传统平正格局,追求“既守规矩,又出奇制胜”的艺术效果,楷书取欧之险劲、颜之宽博,字形方正而不呆板;行草书则打破字间界限,通过“大小错落、疏密对比、欹正相生”的手法,营造出“奇趣横生”的视觉效果,如“之”“乎”等虚笔常作夸张处理,“实”字则内紧外松,形成“以虚衬实、以动破静”的审美张力,体现出“既守法度,又超越法度”的创作境界。
章法:行气贯通,虚实相生
章法布局上,他注重“行气贯通”与“虚实相生”,整幅作品如同一曲交响乐,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呼应顾盼,通过“破行”“破白”手法,打破传统行列的机械分割,形成“疏可走马、密不透风”的节奏变化,其行草书尤善用“留白”,如《赤壁赋行卷》中,大片留白与密集的行笔形成强烈对比,营造出“虚实相生、气韵生动”的意境,给人以“画意”般的审美享受。
墨法:浓淡干湿,层次丰富
墨法是梁珍宗书法艺术的点睛之笔,他善用浓淡干湿的变化,通过“浓墨、淡墨、枯墨、涨墨”的交替使用,营造出“墨分五色”的艺术效果,如《将进酒草书轴》中,开头用浓墨显庄重,中间用枯笔抒豪情,结尾用涨墨增浑厚,墨色的丰富变化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,更传递出诗歌的情感起伏,达到“书文一体、情景交融”的艺术境界。
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
梁珍宗的书法创作成果丰硕,代表作涵盖楷书、行书、草书等多种书体,多次荣获国家级书法大奖,并被故宫博物院、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。
- 楷书《心经册》(2015年):结体严谨,笔法精到,既有欧体的险劲,又有颜体的宽博,被誉为“当代楷书典范”,作品获“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”最高奖,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。
- 行书《滕王阁序》(2018年):行气流畅,章法自然,将“二王”的雅逸与米芾的率性融为一体,线条如“行云流水”,章法疏朗有致,展现了“文心书意”的完美结合。
- 草书《自作诗草书轴》(2020年):笔墨酣畅,气势磅礴,融张旭的狂放与怀素的灵动于一体,通过“连笔、断笔、枯笔”的变化,营造出“笔走龙蛇、气贯长虹”的艺术效果,是其“以情驭笔”理念的集中体现。
在理论方面,梁珍宗著有《碑帖融合的书法实践》《行草书创作二十讲》等专著,提出“传统为根、创新为魂”的创作主张,对当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他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,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,培养了一批青年书法家,其中多人获国家级书法奖项,为书法艺术的薪火相传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初学者学习梁珍宗书法,应从哪些方面入手?
答:初学者可按“楷书筑基—行书过渡—行草创作”的步骤学习,首先从其楷书作品《心经册》入手,掌握中锋用笔和结体规律,重点体会“楷书的静穆与端庄”;再临摹其行书《滕王阁序》,学习行气贯通和章法布局,感受“行书的流畅与自然”;最后尝试行草书创作,重点把握墨法变化和情感表达,需同步临摹“二王”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等经典,打好传统根基,避免陷入“一家之学”的局限,真正做到“师古而不泥古”。
问:梁珍宗书法如何体现“碑帖融合”的艺术特色?
答:梁珍宗的“碑帖融合”体现在技法与精神的统一上,技法层面,他将碑学的“方笔”“金石气”与帖学的“圆笔”“书卷气”结合,如行书中既有《张迁碑》的厚重方折,又有《兰亭序》的流畅圆转;结体上,碑学的“雄强”与帖学的“雅逸”相融,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筋骨,又注入了当代文人的情感表达,精神层面,他主张“以古为新”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审美,形成“雄浑而不失秀逸,厚重而不失灵动”的独特风格,这正是其对“碑帖融合”理论的创新实践,也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