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家罗玉元,当代艺术界一位以笔墨为舟、以心为楫的探索者,其艺术生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,既有对传统的深刻体悟,也有对时代精神的独到诠释,他出生于江南文化名城苏州,自幼浸润在吴门画派的书香墨韵中,少年时便以“临池不辍”闻名,常于拙政园、留园间摹写山水,笔下的亭台楼阁已显稚拙中的灵气,及长,他负笈北上,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、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,系统研习“书画同源”的哲学,师从陆维钊、白雪石等大家,逐渐形成“以书入画、以画养书”的艺术路径。
罗玉元的艺术风格,可概括为“古意新境,笔墨当随时代”,书法上,他精研楷、行、草三体,楷书取法欧阳询的险峻与褚遂良的灵动,结字方正而不失欹侧,笔力遒劲如“锥画沙”;行书则融合王羲之的飘逸与米芾的跌宕,线条起伏如流水行云,被誉为“有晋人风骨而无习气”;草书更是气势磅礴,连绵笔势中暗藏章法,似“惊蛇入草,飞鸟出林”,绘画方面,他尤擅山水与花鸟,山水画远承宋元“高远、深远、平远”之境,近取黄宾虹“浑厚华滋”之韵,墨色层次丰富,或泼墨写意,或积墨点染,常于云雾缭绕间见山骨,于林木葱茏中藏生机;花鸟画则简练传神,寥寥数笔便得鸟雀之灵动、花卉之娇艳,既有八大山人的“少即是多”,又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气息,如《荷塘清趣》系列,以水墨写荷叶之舒展,配以淡彩点染的荷花,清雅中透着勃勃生机。
在艺术成就上,罗玉元可谓硕果累累,其作品先后入选“全国书法篆刻展”“当代中国画展”等国家级展览并多次获奖,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、中国美术馆、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,他还出版《罗玉元书法集》《山水画技法解析》等专著,书画同源”理论影响深远,提出“书法是画的骨架,画是书法的血肉”,强调笔墨不仅要技法精湛,更要承载文化精神,作为艺术教育者,他曾任教于多所高校,培养了一批青年书画人才,其教学理念注重“传统根基与个性创新并重”,鼓励学生在临摹中悟法,在写生中得趣,在创作中显情。
罗玉元的艺术理念,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,他常说:“笔墨是工具,情感是灵魂,传统是根脉,时代是源泉。”在他看来,书画创作需先“师古人”,遍临经典,掌握笔墨法度;再“师造化”,游历名山大川,观察自然百态;师心源”,将个人感悟与时代精神融入笔墨,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,他的作品《江南烟雨图》,便是这一理念的体现——画面以淡墨渲染江南烟雨的朦胧,中景以行书笔法勾勒的屋檐错落有致,前景的树木则用草书的飞白笔触,既有传统山水的意境,又透出江南水乡的现代诗意。
以下为罗玉元艺术生涯关键信息概览:
时间阶段 | 重要事件与成就 |
---|---|
20世纪70-80年代 | 入苏州书法研究会师从费新我,作品入选“江苏省青年书法展” |
20世纪90年代 | 考入中国美术学院,系统研习书法理论,提出“书画同源”创作观 |
2000-2010年 | 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,出版《罗玉元书画集》,作品《黄山松云》获“全国中国画展”金奖 |
2010年至今 | 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,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,创立“玉元书画工作室” |
相关问答FAQs
问:罗玉元的书画作品如何体现“传统与创新的结合”?
答:罗玉元的作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技法上,他继承宋元山水的积墨法、书法的笔法,但融入当代的构图意识,如将西画的透视法用于山水画,增强空间层次;二是题材上,他既画传统的梅兰竹菊,也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都市小品,如《街角咖啡》以水墨写都市街景,笔墨简约而意境鲜活;三是精神上,他强调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将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融入传统题材,如《抗疫·逆行》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医护人员形象,传统水墨承载了时代温度。
问:作为书画家,罗玉元对初学者学习书画有何建议?
答:罗玉元常对初学者说:“学书画如学步,先站稳,再跑跳。”他建议:一要“重基础”,从楷书、工笔画入手,扎实掌握笔墨技法,不可急于求成;二要“读万卷书”,多临经典碑帖、名画,同时学习诗词、哲学,提升文化素养;三要“行万里路”,多观察自然、体验生活,避免闭门造车;四要“养静气”,书画是慢功夫,需沉下心来,在反复临摹与思考中悟道,切忌浮躁跟风,他认为,书画的最高境界是“人书俱老”,唯有长期积累,方能笔墨中见性情、作品中显风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