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家范振福,193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,自幼浸润于燕赵文化的厚重底蕴,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师,常以灶画、窗花为乡邻服务,范振福的童年便是在墨香与颜料味中度过,七八岁时握笔临摹《芥子园画谱》,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,祖父并未刻意教导,却在他稚嫩的手腕间埋下了艺术的种子,1956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,师从李苦禅、李可染等名师,系统接受了中西绘画的启蒙训练,附中六年,他不仅夯实了素描、色彩的基础,更在李苦禅“画如其人”的教诲中,领悟到艺术创作需以真诚为魂的道理,1962年升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,主攻山水画,兼习花鸟,期间深入太行山、黄山等地写生,用脚步丈量山河,以画笔记录四季,为后来的艺术创作积累了鲜活的素材。
范振福的艺术风格,以“浑厚华滋、气韵生动”为核心,既传承了北宋山水的雄浑大气,又融入了南方山水的灵秀婉约,形成了独具“北骨南韵”的面貌,他的笔墨语言极具辨识度:善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,线条刚劲而不失弹性,如《太行秋色》中陡峭的山崖,以“斧劈皴”结合“折带皴”,表现出岩石的坚硬质感;侧锋则常用于渲染云雾、林木,墨色浓淡相宜,层次分明,尤其在表现江南烟雨时,以“破墨法”让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染,营造出朦胧湿润的意境,色彩上,他反对“浓妆艳抹”,主张“墨为主,色为辅”,常以花青、赭石等淡雅色彩点缀,如《春山牧歌》中,远山用花青轻染,近树施赭石点苔,既保留了水墨的韵味,又增添了画面的生机,构图上,他讲究“开合聚散”,既遵循传统山水画的“三远法”,又敢于突破,常以特写式构图突出主体,如《独峰秀色》中,一座孤峰占据画面大半,仅留一角云海,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,传递出“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的精神内涵。
范振福的代表作品,是他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,创作于1978年的《太行晨曦》,是他早期写生与创作结合的典范:画面以黎明时分的太行山为背景,朝阳初升,金光洒在层峦叠嶂的山峰上,山脚下几间农舍炊烟袅袅,一条小径蜿蜒而上,通向云端,技法上,他采用“积墨法”层层皴染山石,墨色由淡到浓,营造出山体的厚重感;晨曦则以朱砂、藤黄调出暖色调,与山石的冷色形成对比,既符合自然光影,又饱含对新时代的礼赞,1990年创作的《江南烟雨图》,则展现了他对南方山水的理解:画面中,远山如黛,近水含烟,几叶扁舟漂于江上,岸边垂柳依依,雾气在墨色中若隐若现,他用“米点皴”表现江南山石的圆润,以“留白”技法表现云雾,整个画面如一首朦胧诗,传递出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”的温婉情致,2008年汶川地震后,他创作了《众志成城》,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融入现代题材:画面中,巍峨的青山屹立不倒,山间红旗招展,救援队伍的身影若隐若现,笔墨苍劲有力,色彩庄重肃穆,既展现自然的伟力,更彰显人性的光辉,该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。
在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方面,范振福不仅是当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,更是艺术教育的践行者,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,从事教学四十余年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,其教学理念强调“师古人、师造化、师心源”,要求学生既要临摹经典,更要深入生活,从自然中汲取灵感,他的著作《山水画技法解析》《范振福画集》等,成为众多美术爱好者的启蒙教材,他还积极参与公益艺术活动,多次为贫困地区捐赠画作,并组织“乡村美育计划”,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小学,教孩子们画画,用艺术点亮他们的童年,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,如“全国美展”“当代中国山水画展”等,并获“中国美术奖”“终身成就奖”等多项荣誉,其艺术成就被《中国美术史》《当代山水画研究》等权威著作收录。
以下是范振福艺术创作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概览:
时期 | 艺术特点 | 代表作品 | 技法与理念突破 |
---|---|---|---|
早期(1956-1970年代) | 注重写实,扎根写生 | 《太行秋色》 | 将素描融入山水,强化山石的结构感 |
中期(1980-1990年代) | 南北融合,强调意境 | 《江南烟雨图》 | 破墨法与留白结合,形成“朦胧美”风格 |
2000年至今) | 传统与现代结合,关注人文 | 《众志成城》 | 融入红色题材,笔墨更具时代精神 |
FAQs
问:范振福的山水画中,如何体现“师法自然”的创作理念?
答:范振福始终坚持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每年至少有两个月深入名山大川写生,他曾五上太行、三游黄山,在山巅观察云雾流动,在溪边记录草木枯荣,例如创作《春山牧歌》时,他在河北农村驻守三个月,清晨看牧人赶牛上山,傍晚观炊烟融入暮色,将这些真实观察转化为画中的细节——牛的动态、树的姿态、云的走向,都源于生活,他认为“自然是最好的老师”,只有亲历其境,笔墨才能“活”起来,避免陷入程式化的僵局。
问:范振福对青年画家有哪些具体的创作建议?
答:他曾归纳“三先三后”原则:先临摹,后创作;先写生,后变形;先传承,后创新,他告诫青年画家“不要急于求成,至少用十年时间打基础”,建议每天坚持练笔,从《芥子园画谱》入手,再临摹宋元大家的作品;同时要“多走多看”,用速记本记录生活中的灵感,哪怕是一片树叶、一缕炊烟,都是创作的素材,他常说:“画画如做人,要稳得住心,耐得住寂寞,才能画出有灵魂的作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