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家从容,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人生境界,亦是艺术创作中最动人的底色,它不是消极的懈怠,而是于笔墨丹青间游刃有余的通透;不是被动的等待,而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坚定坚守,这种从容,藏在“笔随心运”的技法里,显于“宠辱不惊”的心态中,更凝结为“人书俱老”的生命智慧。
从容的书画家,必先有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,艺术从无捷径,王羲之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,方得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飘逸;黄公望隐居富春江,师法自然,耗时数年才绘就《富春山居图》的浑厚,他们不为一时之名所惑,不为一时之利所动,只是日复一日地与笔墨对话,与纸砚相守,这种“慢”,不是效率的低下,而是对艺术的敬畏——深知每一笔线条的流转,每一次墨色的浓淡,都需要千锤百炼的积累,当技艺内化为身体的本能,创作时便无需刻意雕琢,正如石涛所言“从于心者”,从容自笔端流淌而出,既有法度又不拘泥,既有章法又不失灵动。
从容更体现在对名利的超脱之上,书画市场向来喧嚣,有人为求高价迎合市场,风格流于媚俗;有人为博虚名跟风潮流,作品缺乏灵魂,而从容的书画家,总能守住内心的“定盘星”,弘一法师李叔同,早年才华横溢,名满天下;中年却遁入空门,以“弘一”之名潜心书法,字迹从“绚烂之极”归于“平淡天真”,他曾说:“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,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。”这份“静”与“虚”,让他摆脱了世俗的束缚,笔下的线条愈发简净,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,近代画家黄宾虹,一生坚持“内美静中参”,作品在生前少有人问津,他却依旧每日挥毫不辍,直至晚年“黑宾虹”风格成熟,方被世人奉为瑰宝,他们的从容,是对艺术纯粹的热爱,是“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”的淡然。
从容还与人生阅历的沉淀密不可分,书画是“心画”,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投射,倪瓒笔下的山水,一河两岸,疏林坡石,清冷空寂,与其“洁癖”孤傲的性情相合;徐渭的泼墨大写意,狂放不羁,与其一生坎坷、愤懑不平的心境相关,唯有经历过世事的起伏,尝过人生的百味,才能将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融入笔墨,达到“人书俱老”的境界,启功先生晚年身患多种疾病,却依旧笑对人生,其书法“启体”清秀雅致,结构严谨又不失灵动,字里行间满是豁达与从容,他曾自嘲“老脸常惭空白揣,微名堪笑屡相欺”,这份幽默与通透,让他的艺术超越了技法本身,成为一种生命的姿态。
不同时代的书画家,以各自的诠释丰富着“从容”的内涵:
时代 | 代表人物 | 从容体现 | 作品举例 |
---|---|---|---|
魏晋 | 王羲之 | 专注笔法,心无旁骛,“临池学书”的沉淀 | 《兰亭序》 |
元代 | 倪瓒 | 淡泊名利,洁癖孤傲,追求“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” | 《容膝斋图》 |
近代 | 齐白石 | 大巧若拙,“衰年变法”的勇气与自信 | 《虾》《墨虾》 |
现代 | 启功 | 笑对人生,豁达通透,将幽默融入书法 | 《论书绝句》 |
在快节奏的当下,书画家的从容更显珍贵,当“速成”“流量”成为热词,有人急于求成,作品浮躁空洞;有人追逐热点,风格朝令夕改,而从容的书画家,依然选择“板凳甘坐十年冷”,在传统中汲取养分,在生活中寻找灵感,用时间酿造艺术的醇酒,他们明白,真正的艺术不是昙花一现的惊艳,而是历久弥新的隽永;不是取悦他人的工具,而是安顿心灵的港湾。
这种从容,不仅是书画家的艺术追求,更值得普通人借鉴,它教会我们:面对浮躁时,沉下心来做好眼前事;遭遇困境时,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;追逐目标时,不为一时得失所扰,正如一幅好画,不在于色彩的浓烈,而在于气韵的生动;一首好诗,不在于辞藻的华丽,而在于意境的深远,人生亦然,从容前行,方能行稳致远。
FAQs
Q1:书画家的从容是天生的吗?如何培养这种从容?
A:从容并非天生,而是后天修炼的结果,需夯实技艺基础,通过长期练习让笔墨成为本能,减少创作时的刻意;要提升文化修养,从传统哲学、文学中汲取智慧,形成独立的艺术观;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体验,在经历中沉淀心性,学会超脱名利,方能达到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从容境界。
Q2:在现代社会,书画家如何保持从容的心态?
A:现代社会节奏快、诱惑多,书画家可通过“内外兼修”保持从容:对内,明确艺术初心,不为市场潮流所动,专注于个人语言的探索;对外,建立健康的创作生态,比如定期闭关、深入生活,减少不必要的社交与应酬;培养“慢生活”的耐心,享受创作本身的过程,而非过度关注结果,唯有守住内心,方能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与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