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,199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,成长于一个三代从艺的家庭,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国画师,幼时他常趴在画案旁看祖父研墨调色,墨香与宣纸的纹理成为最早的启蒙,2013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,本科期间系统研习西方古典油画与当代艺术理论,研究生阶段转向跨媒介创作,尝试将传统水墨的意境与现代表现语言融合,逐渐形成“新东方视觉叙事”的个人风格,现居北京,作品涉及绘画、装置、影像等多个领域,是近年来活跃于国内艺术界的新锐力量之一。
秦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“记忆与时间”展开,他擅长在日常物象中挖掘历史纵深,用视觉语言搭建连接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桥梁,早期作品以“城市褶皱”系列闻名,聚焦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的变迁,2018年创作的《城市褶皱》是其代表作:画面主体是一面斑驳的老墙,墙皮剥落处露出不同年代的标语——1950年代的“劳动光荣”、1980年代的“改革开放”、2000年代的“城市更新”,艺术家用刮刀堆叠出厚重的肌理,混入拆迁碎片的拓印,蓝色线条如血管般在墙面蔓延,模拟地铁轨道穿行而过的轨迹,评论家认为,这幅作品“以墙为史书,让建筑成为沉默的叙述者”,当年获“青年艺术100”新锐奖,并被民生现代美术馆收藏。
随着创作深入,秦的视野从城市转向更广阔的自然与生态,2021年的《山水呼吸》系列突破传统山水画的范式,将宣纸的“留白”与丙烯的“覆盖”相结合:画面上半部分是渐变的青绿色,模拟森林的层次,下半部分用荧光橙勾勒出工业管道的轮廓,管道中流淌的并非油污,而是水墨晕染的云纹,艺术家解释:“我想探讨‘山水’不再是文人笔下的理想化符号,而是与工业文明共生的呼吸体。”该系列作品在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引发关注,意大利《晚邮报》评价其“用东方哲学化解了生态焦虑的二元对立”。
近年来,秦的创作进一步融入科技元素,探索“数字时代的传统再生”,2023年的《时间的容器》是一件互动装置作品:观众站在镜面前,触摸镜面会触发传感器,使后方宣纸上预先绘制的水墨纹路随动作“生长”——墨色由淡转浓,线条从散乱到有序,最终形成一幅抽象的“山水”,这件作品将传统绘画的“不可复制性”转化为“共同创作”,秦说:“科技让艺术从‘静态观看’变为‘动态参与’,但内核仍是东方‘天人合一’的观照方式。”
为更清晰地展现秦的创作脉络,以下是其主要创作阶段与风格演变的梳理:
创作阶段 | 时间跨度 | 核心主题 | 代表技法 | 代表作品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城市记忆系列 | 2017-2020 | 城市变迁、集体记忆 | 综合材料拼贴、厚涂肌理 | 《城市褶皱》《地铁叙事》 |
山水呼吸系列 | 2021-2022 | 生态共生、传统重构 | 宣纸设色与数码喷绘结合、荧光色运用 | 《山水呼吸 No.3》《工业云纹》 |
数字互动系列 | 2023至今 | 科技与传统、参与式创作 | 传感器、水墨生成算法、镜面装置 | 《时间的容器》《墨迹共生》 |
秦的艺术理念始终强调“在地性”与“时代性”的融合,他拒绝将传统视为“标本”,而是认为传统应如活水,在当代语境中流动生长,在创作笔记中他写道:“笔墨不仅是工具,更是文化基因;当代不仅是潮流,更是我们呼吸的空气。”除了个人创作,他积极投身艺术教育,2020年发起“艺启乡建”项目,带领留守儿童用绘画记录家乡变迁,已在浙江、云南等地建立6个乡村美育基地;202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“新东方语言工作坊”,鼓励学生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创作母题。
作为青年艺术家,秦的创作既不同于前辈的“宏大叙事”,也不同于同辈的“个体宣泄”,而是在微观视角中搭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道,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纽约前波画廊、伦敦泰勒画廊等机构收藏,并参与“上海双年展”“广州三年展”等重要展览,正如艺术评论家贾方舟所言:“秦的价值在于,他用年轻人的敏感和智慧,让传统艺术有了进入当代生活的‘接口’。”
相关问答FAQs
Q1:您的创作中频繁出现“老墙”“标语”等城市元素,这些意象对您而言有什么特殊意义?
A:这些意象是我对“集体记忆”的视觉化尝试,老墙像一块时间的海绵,吸附着不同年代的痕迹;标语则是时代的“声音化石”,我从小在杭州老城区长大,亲眼看着弄堂消失、高楼拔起,这种“失去感”让我意识到,个体的记忆需要被锚定在具体的物象上,通过创作,我希望让观众在画面中找到自己的记忆碎片,从而理解: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,更是无数故事的容器。
Q2:如何看待AI绘画等新技术对传统绘画的冲击?您会尝试完全依赖数字工具创作吗?
A:我认为AI是“助手”而非“对手”,传统绘画的核心是“手-眼-心”的协调,笔触中的偶然性、情绪的即时性,是算法无法复制的生命力,我在《时间的容器》中尝试用AI生成辅助构图,但最终的手工晕染和调整,才是作品的灵魂,技术可以解放重复劳动,但艺术的价值在于“人”的在场——就像水墨讲究“意在笔先”,技术只是实现“意”的工具,而非替代“意”本身,我永远不会放弃手工创作,因为那是我与世界对话最直接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