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继明,196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,他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,六岁临池学书,遍习唐楷、汉隶、魏碑及明清诸家,四十年笔耕不辍,逐渐形成雄浑中见灵秀、古雅中蕴新意的书法风格,其书法创作根植传统,面向时代,以笔墨为载体,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构建起独特的艺术语言,成为当代书坛兼具技法深度与文化内涵的代表书家之一。
赵继明的书法艺术以“守正创新”为核心理念,其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度挖掘与对当代审美的敏锐把握,在师承上,他早年师从山东书法名家魏启后先生,系统研习魏碑与行草,后问道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,深入汉隶与草书精髓,他主张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”,从欧阳询、颜真卿的楷书中汲取法度,从张旭、怀素的草书中提炼气韵,从《张迁碑》《石门颂》等汉隶中体会朴拙,从王铎、傅山的行草中感悟章法,形成“楷立其骨,草行其气,隶厚其韵”的取法路径,这种“博观约取”的学习方式,使其书法既有传统经典的“根”,又有个人创造的“魂”。
在技法层面,赵继明的书法展现出“技进乎道”的高超境界,用笔上,他讲究“屋漏痕”与“折钗股”的结合,线条刚柔并济:楷书用笔方圆兼备,起笔收笔一丝不苟,如《九成宫》的严谨,又不失《阴符经》的灵动;行草用笔则连绵飞动,提按转折间尽显节奏变化,如行云流水,自然天成,结体上,他打破唐楷的严整,融入魏碑的奇崛与行草的欹侧,既有“大字难于结密”的匠心,又有“小字难于宽展”的巧思,形成“险中求稳、动中寓静”的独特结体,章法上,他注重虚实相生,通过疏密、浓淡、欹正的对比,营造“计白当黑”的视觉效果,单字如珠玉,整篇如星汉,气韵贯通,浑然一体,其楷书作品《朱子家训》,结字端庄而不呆板,笔画遒劲而不失温润,展现出“端庄杂流丽,刚健含婀娜”的美感;行草作品《赤壁赋》,则笔势连绵,墨色丰富,将苏轼的旷达与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,达到“书为心画”的艺术境界。
赵继明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,更体现在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中,作为高校书法教授,他深耕教学一线二十余年,提出“技道双修、以文化人”的教学理念,强调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,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,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功底,要求学生从临摹经典入手,深究笔法、字法、章法之理;同时鼓励学生融入时代审美,在创作中表达个人情感与文化思考,其学生多人次在全国书法展览中获奖,成为当代书坛的新生力量,他还积极参与书法公益活动,走进校园、社区普及书法知识,举办“书法进校园”讲座百余场,推动书法艺术的全民传播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。
为更直观展现赵继明书法的艺术成就与影响,以下为其艺术履历简表:
类别 | |
---|---|
重要展览 | 作品入选“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”“中国书法兰亭奖”“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”等国家级展览,并在济南、北京、上海等地举办“赵继明书法艺术展”个人展览。 |
获奖情况 | 获山东省“泰山文艺奖”书法类一等奖、全国中青年书法大赛金奖、“笔墨中国”书法大赛特等奖,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“德艺双馨书法家”。 |
出版著作 | 出版《赵继明书法集》《楷书技法解析》《行草创作要义》等专著,发表论文《论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化》《魏碑笔法新探》等十余篇。 |
社会职务 |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、山东省高校书法协会副主席、山东省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,兼任山东艺术学院书法硕士生导师、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高研班导师。 |
赵继明的书法艺术,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,也是技法与精神的融合,他以笔墨为桥梁,连接起古典书法的审美基因与当代文化的精神需求,使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,其作品既有“晋人尚韵、唐人尚法、宋人尚意”的古典风范,又融入了当代人“求变、求新、求真”的审美追求,展现出一位书家对传统的敬畏、对时代的思考与对艺术的执着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赵继明书法的师承脉络是怎样的?他对哪些古代书家的取法最为深刻?
答:赵继明的书法师承呈现“广取博收、融会贯通”的特点,启蒙老师为地方书法家,以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入门,奠定楷书基础;青年时期师从山东书法名家魏启后先生,系统学习魏碑与行草,尤其受《张猛龙碑》《郑文公碑》影响,形成方峻雄浑的笔法;中年问道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,深入研习汉隶与草书,对《张迁碑》的朴拙、《书谱》的流畅多有汲取,他对王羲之、颜真卿、王铎三家取法最深:王羲之的“中和之美”使其笔法含蓄内敛,颜真卿的“雄浑之气”使其线条厚重有力,王铎的“连绵之势”使其章法跌宕起伏,三者共同构成了其书法的核心基因。
问:赵继明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?他有哪些具体的创新实践?
答:赵继明认为传统与创新是书法发展的“一体两面”,传统是创新的根基,创新是传统的延伸,他通过“三法”平衡二者:一是“师古不泥古”,在临摹经典时注重“意临”而非“形临”,例如临写《兰亭序》时,保留其行气连贯的特点,但融入魏碑的方笔,使线条更具张力;二是“融通书体”,打破楷、行、草的界限,如在楷书中加入草书的笔意,使结体更灵动,或在行草中融入隶书的波磔,增添古朴感;三是“时代审美注入”,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,适当调整章法的疏密对比,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,同时通过钤印的个性化设计(如将姓名印与闲印组合成图案),使作品更具当代艺术气息,其代表作《行草千字文》便是传统与创新的典范,既保留了王羲之的雅逸,又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,被誉为“当代行草的标杆之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