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鸟画家赵常,生于上世纪60年代,山东潍坊人,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,耳濡目染于民间艺术与文人画的深厚底蕴,其祖父擅书法,母亲通刺绣,家庭的艺术熏陶为他日后的绘画生涯埋下伏笔,少年时,他常流连于乡间田野,观察花鸟虫鱼的动态神韵,尤对寒暑枯荣中的自然生命体察入微,这些早期的生活体验,成为他艺术创作中最鲜活的灵感源泉。
赵常的花鸟画艺术,以“师法造化,中得心源”为核心理念,历经数十年的探索,逐渐形成了“工写相融,清新隽永”的独特风貌,他的艺术道路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:早期以工笔为基础,精研宋代院体画与明代林良、吕纪的技法,注重形神兼备,对物象的刻画细腻入微,如《春藤双雀》中,藤蔓的缠绕、雀羽的蓬松、眼神的灵动,皆以精准的线条与淡雅的敷色呈现,尽显物象之“真”;中期融入写意精神,受齐白石“似与不似之间”的启发,开始追求笔墨的抒情性与意境的营造,作品逐渐摆脱工笔的拘谨,笔触愈发奔放,色彩亦更趋主观,如《荷塘清趣》中,荷叶以大笔泼墨挥就,荷花则以胭脂点染,辅以淡墨勾勒叶脉,既保留了荷花的娇艳,又传递出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文人意趣;晚期进入“心物合一”的境界,笔墨与情感高度融合,构图简洁而意蕴深远,代表作《秋实图》中,仅以数枝柿子、几片枯叶,便勾勒出秋日的丰饶与萧瑟,果实的饱满与枝叶的斑驳形成对比,墨色的浓淡干湿间,饱含对生命轮回的感悟。
在艺术语言上,赵常善于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相融合,他继承了工笔画的“以线造型”与写意画的“墨分五色”,同时吸收西画的色彩理论与构图法则,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视觉张力,其用笔刚柔并济,工笔线条如“春蚕吐丝”,绵密细腻,写意笔法则如“惊蛇入草”,劲健洒脱;用色上,既保留了传统花鸟画的淡雅格调,又大胆尝试撞色、破色等技法,如《山花烂漫》中,以朱砂与花青的碰撞,营造出绚烂而不俗艳的视觉效果,赋予传统题材以当代活力,题材选择上,他既画梅兰竹菊等传统文人画题材,也关注寻常巷陌的野花、篱边的果蔬,将生活中的平凡物象升华为艺术之美,体现了“艺术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”的创作理念。
赵常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,还表现在对花鸟画传承与推广的贡献,他曾任教于某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,多年深耕教学,培养了众多青年画家,其教学理念强调“写生为基,创作为魂”,主张学生既要深入传统,又要走进自然,在实践中形成个人风格,他还多次参与国内外艺术展览,作品被多家美术馆、博物馆收藏,并出版《赵常花鸟画集》《花鸟画技法解析》等专著,为花鸟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以下为赵常部分代表作品一览:
作品名称 | 创作年代 | 尺寸 | 艺术特色 | 寓意 |
---|---|---|---|---|
《春藤双雀》 | 2005年 | 68×68cm | 工笔精细,线条流畅,设色淡雅 | 春日生机,和谐共生 |
《荷塘清趣》 | 2012年 | 136×68cm | 工写结合,墨色交融,构图灵动 | 高洁品格,自然之趣 |
《秋实图》 | 2018年 | 97×180cm | 大写意笔法,墨色浓淡相宜 | 丰收喜悦,生命轮回 |
《山花烂漫》 | 2020年 | 83×153cm | 色彩明快,撞色技法,造型夸张 | 生命活力,时代精神 |
赵常的花鸟画,既是对传统的致敬,也是对时代的回应,他以笔墨为媒介,将自然的灵性与人文的情怀熔于一炉,作品既有工笔的精致,又有写意的洒脱,更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体悟,在当代花鸟画领域,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执着的精神追求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,其艺术实践为花鸟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。
FAQs
-
问:赵常的花鸟画与其他当代花鸟画家相比,有哪些独特之处?
答:赵常的独特之处在于“工写相融”的深度探索与“生活化题材”的挖掘,他不仅将工笔的精细与写意的洒脱自然结合,形成刚柔并济的笔墨语言,更注重从寻常生活中提炼诗意,如野花、果蔬等平凡物象经他笔墨点染,便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,打破了传统花鸟画对“雅致题材”的局限,赋予作品更贴近时代的烟火气与生命力。 -
问:学习花鸟画的初学者,可以从赵常的艺术实践中获得哪些启示?
答:初学者可从三方面借鉴:一是“写生为基”,赵常常深入田野观察物象,强调“外师造化”,建议初学者多写生,积累对自然形态的感知;二是“笔墨传承与创新”,他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,启示学习者需先打好传统功底,再结合个人体验进行创新;三是“意境营造”,他的作品不仅形似更重神韵,教导初学者在技法之外,更要注重情感与意境的表达,避免陷入“为形而形”的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