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景伟,当代著名书法家、书法教育家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,河南大学书法专业教授,其书法作品植根传统,融会贯通,以楷书、行书见长,兼具晋唐风骨与时代新意,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。
赵景伟幼承家学,六岁临池,初学颜真卿《多宝塔碑》,后转习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,青年时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,师从欧阳中石、沈鹏等名家,系统研习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体,尤得“二王”行书精髓,他主张“师古不泥古”,在遍临《兰亭序》《祭侄文稿》等经典法帖的同时,注重从汉简、魏碑中汲取营养,逐渐形成“端庄中见灵动,典雅中含拙趣”的个人风貌。
在字体与题材上,赵景伟五体皆能,以楷书、行书成就最为突出,楷书取法欧、颜,结体严谨,笔力遒劲,既具唐法森严,又带魏碑朴拙;行书则融“二王”的飘逸与米芾的跌宕,用笔方圆兼备,章法疏密有致,气韵生动,其题材多为经典诗文、自作诗词及佛教经典,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,既有文人书法的书卷气,又具宗教书法的静穆感,其书写的《心经》《道德经》等长卷,被海内外多家寺院及文化机构收藏。
笔法与墨法上,赵景伟讲究“屋漏痕”“折钗股”,提按分明,转折处圆中寓方,线条刚柔相济,墨法上,善用浓淡干湿变化,作品中常出现“飞白”与“涨墨”的对比,增强了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,他注重书法的“书写性”,反对刻意雕琢,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,认为“书为心画”,每一笔都应承载书者的心境与修养,其创作时往往一气呵成,作品中可见“无意于佳乃佳”的天趣。
赵景伟的艺术风格随年龄增长而演变,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早期以楷书为主,法度严谨,追求形似,代表作有《多宝塔碑临作》《九成宫临作》;中期行书为主,融汇“二王”与魏碑,气韵渐生,代表作有《兰亭序临作》《赤壁赋》;晚期五体皆备,风格趋于浑厚老辣,兼具拙趣,代表作有《心经》《自作诗数首》,这种演变体现了其对传统理解的深化与个人情感的融入。
在艺术影响与贡献方面,赵景伟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,曾获“全国书法兰亭奖”“中原书法奖”等重要奖项,作品被故宫博物院、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,他从事书法教育三十余年,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,著有《楷书技法与创作》《行书临帖指南》等教材,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普及与传承,他还积极参与“书法进校园”“文化下乡”等公益活动,用书法服务社会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FAQs: 问:赵景伟的书法对初学者有哪些入门建议? 答:赵景伟主张“先楷后行,由楷入行”,初学者应从楷书入手,推荐临习《九成宫醴泉铭》《颜勤礼碑》等经典碑帖,打好笔法与结构基础;再过渡到行书,以《兰亭序》《圣教序》为范本,注重笔势连贯与气韵贯通,他强调“读帖重于临帖”,建议多观察法帖的用笔与章法,理解其内在规律,同时要勤于实践,每日坚持练习,方能循序渐进。
问:赵景伟的书法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? 答:赵景伟的书法以传统为根基,创新为灵魂,他深入研习晋唐经典,将“二王”的雅逸、欧颜的端庄、魏碑的朴拙融为一炉,这是对传统的继承;在此基础上,他结合当代审美,在章法上打破传统布局,融入现代构成意识,墨法上大胆运用对比色块,线条更具张力,这是对创新的探索,他认为“传统是创新的土壤,创新是传统的生命”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