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家王训端,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,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,少时随祖父临摹《芥子园画谱》,青年时期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,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先生,后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级研修班,系统研习宋元传统与现当代艺术思潮,他以山水画为根基,兼攻花鸟、人物,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,逐渐形成了“墨韵骨气,意境空灵”的独特风格,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中坚守传统又勇于探索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王训端的艺术道路,始于对传统的深度叩问,他早年遍临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、郭熙《早春图》等经典,对“高远”“深远”“平远”的构图法则烂熟于心,尤其痴迷于“积墨法”与“破墨法”的运用,在他的笔下,山石不再是简单的几何堆叠,而是以“石分三面”的笔法勾勒出体积感,再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层层叠加,形成苍茫厚重的质感,如他的代表作《岱岳云起图》,以泰山为主景,主峰以浓墨皴擦,辅以淡墨渲染云雾,山间亭台以界画技法精细勾勒,既保留了宋代山水的雄浑气象,又通过云气的流动赋予画面灵动的生命力,这种“师古人而不泥于古人”的态度,让他的作品始终扎根于传统的土壤。
在传承的基础上,王训端不断探索笔墨当随时代的可能性,他善于将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意识融入传统水墨,在构图上打破“三远法”的局限,尝试多视角拼接与空间压缩,使画面更具视觉张力,春山听泉》一作,他将传统山水中的“点景”人物放大,置于画面中央,人物以简笔勾勒,而背景的山泉则以狂放的泼墨表现,形成“实笔写人,虚笔绘景”的对比,既突出了“人在自然中”的主题,又增强了画面的现代感,他尤重“意境”的营造,常以“留白”传递虚实相生的哲学思考,如《荷塘清韵》中,仅以寥寥数笔勾勒荷叶与荷花,大面积留白处题写诗句,让观者在空灵中感受“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”的诗意。
王训端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,更在于他对中国画传承与传播的推动,他曾任山东画院副院长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,并致力于青年画家的培养,他主张“笔墨是基础,思想是灵魂”,认为画家需在临摹、写生、创作中循环往复,既要锤炼技法,更要提升修养,他的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、山东美术馆、北京画院等多家机构收藏,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,如201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“东方墨韵——王训端山水画展”,让西方观众感受到中国水墨的独特魅力。
以下为王训端部分代表作品及艺术特点概览:
作品名称 | 创作年代 | 艺术特点 | 收藏机构 |
---|---|---|---|
《岱岳云起图》 | 2018年 | 积墨与勾勒结合,泰山云海气势恢宏,细节处界画亭台 | 中国美术馆 |
《荷塘清韵》 | 2020年 | 水墨写意,荷叶破墨法表现,留白营造诗意,题画点睛 | 山东美术馆 |
《春山听泉》 | 2022年 | 人物与山水对比,泼墨泉流与简笔人物相映成趣,现代构图 | 北京画院美术馆 |
王训端的艺术,是传统文脉在当代的延续与新生,他以笔墨为语言,以自然为师,以心源为旨,在方寸宣纸间构建起一个既古老又鲜活的审美世界,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山川草木的描摹,更是对生命与自然的哲学思考,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FAQs
问:王训端的山水画中,如何体现“传统与创新的融合”?
答:王训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表现手法,一方面继承宋元山水的“高远”“深远”构图与积墨、破墨技法,如《岱岳云起图》中对山石体积感的刻画;他借鉴西方艺术的构成意识,打破传统视角,在《春山听泉》中以人物与山水的对比增强视觉张力,同时通过留白与题画营造意境,让传统水墨更具当代审美。
问:王训端对青年画家的创作有何建议?
答:他主张“三步走”:第一步“临摹”,深入研习传统笔墨,掌握基本技法;第二步“写生”,走进自然,观察生活,让作品有“生气”;第三步“创作”,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思考与时代精神,避免“为创新而创新”,他认为,画家需以“心”运笔,既要“技进乎道”,更要“以艺载道”,让作品有温度、有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