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家常树森,当代中国画坛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,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独树一帜,他1945年生于河北保定,自幼浸润于燕赵大地的苍茫气象,少年时师从地方名家习画,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,系统研习传统笔墨与西方造型,师从李可染、叶浅予等大师,奠定了“师古人、师造化、中得心源”的艺术根基,从艺六十余载,常树森的创作始终围绕“山河入画,心象为境”的核心,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南方山水的灵秀熔于一炉,形成了苍劲浑厚、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,被誉为“新时代北方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”。
常树森的艺术之路,始于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,他早年遍临宋元名迹,对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的雄峻、郭熙《早春图》的灵动、倪瓒《渔庄秋霁图》的萧疏均有深刻体悟,尤其擅长以“高远”“深远”构图法营造空间层次,辅以“斧劈皴”“披麻皴”的灵活变通,使山石肌理兼具骨力与温度,在中央美院求学期间,他系统研究过西方素描与色彩学,将光影明暗、色彩冷暖的规律融入水墨,既保留传统“墨分五色”的层次感,又赋予画面更丰富的视觉张力,他笔下的太行山,不再是单一的墨色堆叠,而是通过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与赭石、花青的淡彩点染,表现出春山的生机、夏山的浓郁、秋山的明净、冬山的苍茫,实现了“水墨为上”与“色彩赋能”的平衡。
对“造化”的师法,是常树森艺术生命力的源泉,他坚信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数十年间走遍大江南北,从黄山的奇云险峰到桂林的漓江烟雨,从华山的绝壁千仞到江南的园林小景,均以写生记录自然之“真”,他的写生稿并非简单的风景速写,而是融入主观提炼的“心象写生”——既捕捉山水的形态特征,又提炼其精神气质,在太行山写生时,他曾为观察晨雾中的山峦,在山顶守候三日,最终以“破墨法”表现云雾流动的朦胧感,使画面既有“可游可居”的实景感,又有“天人合一”的意境,这种“外师造化”的执着,让他的作品摆脱了传统程式的束缚,充满了鲜活的当代气息。
常树森的代表作品,多聚焦于“山河新貌”与“人文情怀”的结合,早期创作的《太行春早》,以全景式构图展现太行山春回大地的景象:近景山石以浓墨斧劈皴勾勒,刚劲有力;中景梯田层层叠叠,以淡赭石渲染,充满生活气息;远景云雾缭绕,留白处似有春风拂过,整幅画既有传统山水的磅礴气势,又融入了北方农耕文明的温暖底色,被中国美术馆收藏,近年来,他创作的《雄安新韵》系列,则聚焦新时代的生态建设:白洋淀的碧波、林立的楼宇、错落的荷塘,以“青绿山水”的现代语汇重新诠释,既保留了传统青绿山水的典雅,又传递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时代主题,成为新时代山水画的典范之作。《秋山问道》《云壑松风》《溪山清远》等作品,均以“境由心造”的意境表达,展现了他对“天人合一”哲学的当代思考。
在艺术理念上,常树森始终强调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主张传统笔墨与现代精神的融合,他认为,传统笔墨是“根”,不能丢;但艺术必须反映时代,不能停留在古人的审美体系中,他提出“笔墨三境”:一是“技境”,即笔墨技法的纯熟;二是“情境”,即情感的真实表达;三是“意境”,即超越物象的精神升华,在他的作品中,这三者始终统一:技法上,以书入画,线条如“锥画沙”“屋漏痕”,力道内蕴;情感上,或对山河的热爱,或对时代的讴歌,真挚动人;意境上,追求“虚实相生,气韵生动”,让观者既能感受到自然之美,又能体悟到人文之思。
作为教育家,常树森同样贡献卓著,他先后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、天津美术学院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,他主张“因材施教”,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艺术潜能引导创作,反对“千人一面”的教学模式,他的课堂,既讲笔墨技巧,更讲“画外功夫”——鼓励学生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,从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活中汲取营养,他曾说:“画画先做人,人品不高,画品难臻高境。”这种“艺道并重”的教学理念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。
已入耄耋之年的常树森仍坚持每日作画,笔耕不辍,他的作品,既有“老笔纷披”的苍劲,又有“焕然新生”的活力,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,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:中国画的创新,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在继承中的发展;不是对西方的模仿,而是在立足本土基础上的开拓,正如他所言:“我画了一辈子山,画的不仅是山的形态,更是山的精神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”
常树森艺术年表(简表)
时间 | 艺术事件 |
---|---|
1945年 | 出生于河北保定,自幼随父习画 |
1963年 |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,师从李可染、叶浅予等 |
1970年 | 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群艺馆从事美术创作,开始太行山写生 |
1985年 | 作品《太行春早》入选“全国美展”,获优秀奖,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|
1998年 | 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,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|
2010年 |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“山河心象——常树森山水画展”,引发广泛关注 |
2018年 | 创作《雄安新韵》系列,入选“新时代新画卷—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作品展” |
2023年 | 出版《常树森山水画集》,收录代表作80余幅,归纳60年创作经验 |
相关问答FAQs
问:常树森的山水画与北方传统山水画(如范宽、李可染一派)相比,有哪些创新之处?
答:常树森的山水画在继承北方传统“雄浑、厚重”特质的基础上,融入了三方面创新:一是色彩语言的拓展,在传统水墨基础上适度引入淡彩(如赭石、花青),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时代感,区别于传统山水的单一墨色;二是题材的当代性,除了表现自然山水,还融入了梯田、桥梁、生态园林等新时代元素,使作品更具生活气息;三是构图上的“虚实相生”,既保留传统“高远”“深远”的宏大构图,又通过云雾、留白的处理增强画面的流动性与诗意,突破了传统山水过于“实”的局限,这些创新让他的作品既“有根”,又“有新”,成为北方山水画在当代的重要发展。
问:常树森强调“画外功夫”,具体指哪些方面?对创作者有何启示?
答:“画外功夫”是常树森艺术理念的核心,主要包括三方面:一是“读书”,即深入研读传统文化经典(如诗、书、画、印),提升人文素养,他常说“画品如人品,人品靠学问涵养”;二是“行路”,即通过写生亲近自然,感受山河气象,他主张“用脚丈量大地,用手记录真境”,反对闭门造车;三是“养心”,即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代的敏感,将个人情感融入创作,使作品“有温度、有灵魂”,对创作者而言,这启示我们:艺术创作不仅是技法的比拼,更是综合素养的较量——只有“内外兼修”,才能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