翡翠的“种老嫩”是评价其品质的核心指标,直接关系到翡翠的透明度、光泽、耐久性和价值,种老指翡翠内部晶体结构细腻、致密,排列有序,晶粒间间隙小;种嫩则相反,晶体结构粗松,排列杂乱,间隙大,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种,判断翡翠种老嫩需结合多维度特征综合观察,以下是具体方法:
看晶体结构与致密度
晶体结构是判断种老嫩的基础,种老翡翠的晶粒极细,多呈微粒状或纤维状紧密镶嵌,肉眼几乎不可见颗粒,高倍放大镜下可见晶粒边界清晰但结合紧密;种嫩翡翠晶粒粗大,肉眼可见明显颗粒感或“苍蝇翅”(解理面反光),放大镜下晶粒边界模糊,间隙明显,结构松散。
例如玻璃种、冰种翡翠属于种老,其晶粒细小到近乎隐形,质地细腻如凝固的胶质;糯种、豆种多属种嫩,晶粒粗大,豆种甚至可见明显颗粒状结构,手感粗糙。
看透明度与“水头”
“水头”指翡翠的透明度,种老翡翠因结构致密,光线穿透时阻力小,透明度高,呈“莹润”感,如玻璃种“水头足”,透光可见内部清晰结构;冰种虽透明,但可见少量絮状物,种嫩翡翠结构松散,光线易被晶粒间隙散射,透明度低,多呈不透明或微透明,如干白种“水头”短,透光仅表面薄层,内部昏暗。
需注意,部分种嫩翡翠因抛光好可能显得“透”,但内部棉絮、杂质呈团块状分布,边界模糊;种老翡翠的棉絮则呈丝状、点状均匀分布,与底子融合度高。
看光泽与表面特征
种老翡翠因晶粒表面光滑、反射集中,呈现强玻璃光泽,尖锐明亮,如镜面般锐利;种嫩翡翠晶粒粗糙,表面多坑洼,光泽暗淡,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,反光面模糊,无“刚性”(翡翠特有的强烈反光感)。
用手触摸,种老翡翠冰凉细腻,有“压手感”(密度大,分量足);种嫩翡翠则略显“涩感”,密度较小,分量较轻。
看棉絮与杂质形态
“棉”是翡翠内部的包裹体,种老翡翠的棉多呈细密的丝状、絮状或点状,分布均匀,与底子界限柔和,如冰种中的“雪花棉”;种嫩翡翠的棉则呈团块状、云雾状,分布松散,边界清晰,甚至伴随石纹、裂纹(结构松导致裂隙易发育)。
高冰种翡翠的棉如“雾里看花”,若隐若现;豆种翡翠的棉则像“米汤”般浑浊,杂质明显。
听声音与敲击反应
轻轻敲击翡翠(如手镯),种老翡翠因结构致密,振动频率高,声音清脆悠扬,有“金属声”或“风铃声”;种嫩翡翠结构松散,振动衰减快,声音沉闷短促,如“石声”,此方法适合有一定厚度的翡翠(如手镯、牌子),薄片或雕件效果不明显。
测硬度与密度(辅助判断)
翡翠摩氏硬度为6.5-7,种老翡翠因晶体结合紧密,硬度更稳定,不易被划伤;种嫩翡翠硬度稍低,表面易出现细小划痕,密度方面,种老翡翠密度多在3.33g/cm³左右,手感沉重;种嫩翡翠密度略低(3.2-3.3g/cm³),分量较轻,但需结合其他特征,避免仅凭重量判断。
不同种老嫩翡翠特征对比表
特征维度 | 种老翡翠(如玻璃种、冰种) | 种嫩翡翠(如豆种、糯种) |
---|---|---|
晶体结构 | 晶粒细小,紧密镶嵌,肉眼不可见颗粒 | 晶粒粗大,肉眼可见“苍蝇翅”,结构松散 |
透明度(水头) | 高,莹润通透,透光见底 | 低,不透明或微透明,透光仅表面薄层 |
光泽 | 强玻璃光泽,锐利有“刚性” | 蜡状/油脂光泽,暗淡无光 |
棉絮形态 | 丝状、点状,分布均匀,界限柔和 | 团块状、云雾状,分布松散,边界清晰 |
声音 | 清脆悠扬,如金属声 | 沉闷短促,如石声 |
耐久性 | 不易裂、不易变种,佩戴稳定性高 | 易裂、易变种(如变干、变暗) |
相关问答FAQs
Q1:种嫩的翡翠一定不值得购买吗?
A1:不一定,种嫩翡翠若颜色鲜艳(如满绿豆种)、雕工精湛或价格低廉,仍有佩戴或收藏价值,但需注意保养:避免高温、暴晒和化学品接触,防止变种,若追求耐久性和升值空间,建议优先选择种老翡翠。
Q2:如何区分“种老但水头一般”与“种嫩但水头好”的翡翠?
A2:可通过结构、光泽和棉絮区分:种老水头一般的翡翠(如糯冰种)结构细腻,棉絮呈丝状,光泽强,透光时内部均匀;种嫩水头好的翡翠(如某些抛光好的豆种)可能因表面抛光显得“透”,但内部颗粒感明显,棉絮呈块状,光泽暗淡,透光时浑浊不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