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崇林,当代著名书法家,生于上世纪50年代,祖籍江苏南京,自幼浸润于翰墨丹青之间,弱冠之年便系统研习书法,先后师从萧娴、林散之等书坛大家,数十年临池不辍,熔铸碑帖,形成了雄秀相济、气韵生动的个人书风,其书法诸体皆能,尤以行草见长,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,并被中国美术馆、故宫博物院、江苏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,在当代书坛具有广泛影响力,被誉为“帖学传统的当代守护者与革新者”。
徐崇林的书法艺术,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,他早年遍临晋唐名帖,对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“不激不厉,而风规自远”揣摩至深,对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的“沉痛切骨,天真烂漫”心摹手追,同时广泛汲取宋代尚意书风的精髓,于米芾《蜀素帖》的“八面出锋,跌宕多姿”中悟得笔法之变,于黄庭坚《松风阁诗》的“长枪大戟,开张纵横”中体会结体之妙,在此基础上,他兼收并蓄,将碑学的雄强浑厚融入帖学的灵动雅逸,形成了“以帖为体,以碑为用”的创作理念,其用笔方圆兼备,中锋为主,侧锋为辅,起笔藏锋露锋互用,行笔提按分明,收笔或含蓄回护或斩钉截铁,线条如“屋漏痕”般圆融遒劲,又如“锥画沙”般入木三分,兼具弹性与张力,结体上,他打破书体界限,楷书的端庄、行书的流畅、草书的奔逸在其作品中有机融合,或宽博疏朗,或险绝奇崛,欹正相生,大小错落,于平衡中求变化,于统一中见个性,展现出“既守法度,又超法度”的艺术境界,章法布局上,他注重虚实相生、疏密对比,行气贯通如行云流水,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,或“疏可走马”,或“密不透风”,偶尔在空白处点缀小字,形成“破空”之效,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与韵律美,墨法运用上,他擅用浓淡枯湿的变化,枯笔处“万岁枯藤”般苍劲老辣,飞白自然;湿笔处“绵里裹铁”般浑厚华滋,气韵酣畅;蘸墨讲究“一次蘸墨多字变化”,通过笔锋的提按使转,在单字内实现墨色的层次感,使作品充满生命力与情感张力。
为更清晰地展现徐崇林书法的艺术特色,以下将其核心风格特点归纳如下:
| 维度 | 具体表现 | 代表碑帖影响 |
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用笔 | 藏露互用,中侧结合,刚柔并济,线条具弹性与张力,如“屋漏痕”“锥画沙” | 二王(秀逸)、米芾(率意)、魏碑(方劲) |
| 结体 | 奇正相生,欹正相生,楷书宽博,行书开张,草书错落有致,打破书体界限 | 颜真卿(雄浑)、黄庭坚(长枪大戟)、怀素(狂草) |
| 章法 | 疏密对比,虚实相生,行气贯通,破空留白,节奏起伏如行云流水 | 《书谱》(法度)、米芾(布局) |
| 墨法 | 浓淡枯湿丰富,枯笔飞白自然,湿笔浑厚华滋,单字内墨色层次感强 | 董其昌(淡墨)、王铎(涨墨) |
徐崇林不仅以创作闻名,更致力于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播,他曾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南京书画院副院长等职,创办“崇林书法工作室”,培养学员千余人,其中多人次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,他著有《崇林书法论稿》《行草创作十讲》等专著,系统阐述“碑帖融合”的创作理念,强调“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,更是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的体现”,其作品多次赴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展出,并在国内外多家艺术院校讲学,促进了中外书法文化的交流,被誉为“当代书坛承前启后的重要力量”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徐崇林书法的“碑帖融合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?
答:徐崇林的“碑帖融合”并非简单的技法拼接,而是深层审美理念的统一,其“帖学”根基取法“二王”的典雅、米芾的灵动,注重笔法的细腻与气韵的连贯;“碑学”则融入魏碑的方劲、汉隶的厚重,强化线条的质感和结体的张力,在用笔上,以帖的“使转”流畅融碑的“方折”刚劲,形成“方圆并用”的笔法特征;结体上,以帖的“欹侧”灵动平衡碑的“方正”端严,达到“奇正相生”的艺术效果;墨法上,以帖的“温润”调和碑的“苍劲”,使作品既有帖的雅逸,又有碑的雄浑,最终形成“雄而不野,秀而不媚”的独特风格。
问:初学者学习徐崇林书法应该从哪些碑帖入手?
答:初学者宜先打基础,再求融合,建议分三步:第一步,从“帖学”入手,临习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《圣教序》,掌握笔法的基本规律与结体的匀称,培养对“韵”的感知;第二步,涉猎“碑学”,临习《张猛龙碑》(魏碑)或《曹全碑》(汉隶),感受线条的质感和结体的方正,增强对“骨”的理解;第三步,尝试融合,可从徐崇林的行草作品入手,分析其如何将碑的方劲融入帖的使转,重点练习“方圆并用”“刚柔相济”的用笔,逐步体会“碑帖一体”的创作理念,切忌急于求成,需在传统中扎根,方能形成个人风格。